查看原文
其他

创业史 | 刘穗:许志翰和他的芯片梦

刘穗 辛庄课堂 2023-08-27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境外公司卓胜开曼,后经过一系列股权重组形成境内上市公司及下属的各子公司,以下合并简称“卓胜微”)成立于2006年,由美国归国芯片设计技术人员创立,最初产品主要为应用在2G功能机上的电视芯片(用以实现在手机上收看电视节目),后由于手机品类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叠加3G/4G流量时代终端对电视芯片类产品需求大幅下降,创始团队转向手机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与销售,业务转型前后经历了3年时间,于2013年开始向三星销售射频前端芯片产品,后陆续出货并使用在联想、小米、vivo、OPPO和华为的手机产品中。公司于2019年在创业板上市,2022年公司收入37亿元,受终端消费电子需求下降影响,收入规模低于2021年的46亿元;截至2023年6月9日,卓胜微(300782.SZ)市值559亿人民币。

创业源起


  卓胜微的创始人为许志翰、冯晨晖、唐壮,三人为大学时代好友,许志翰和冯晨晖毕业于清华大学,唐壮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三人均赴美国留学深造,其后分别供职国内外知名的芯片设计厂商。2002年,许志翰从美国回国后到杭州中天微担任副总一职,主要做嵌入式CPU,后续离开,于2006年创办了卓胜微,并于同年获得了红杉中国的投资,主要业务为手机电视芯片。

  2009年卓胜微推出了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芯片,集合了自主研发的调谐器和解调器,实现了低成本、低功耗、移动性好的产品效果。在当时政策可行和后奥运会需求热潮的加持下,市场效果良好,但也吸引大量玩家涌入。后续由于政策不再支持(中国广电对“手机观看地面电视”服务收费),终端市场昙花一现后陷入死寂,同行业30多家企业无一生还,卓胜微也同样面临困境,亟待转型。

山穷水尽


  卓胜微的三位创始人都是技术背景出身,其中许志翰管理和商业经验更多一些,在转型过程中规避了技术创业者容易掉入的“要攻克高难度技术”的陷阱,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研发思路确定产品,顺应3G智能机的发展趋势,研发手机射频前端芯片。

  射频前端芯片是一个大概念,包括滤波器(Filter)、功率放大器(PA)、射频开关(Switch)、低噪声放大器(LNA)和天线调谐器(Tuner)等细分品类。在当时,很多射频创业公司选择了美日厂商主导的PA和Filter方向,因为这些方向技术难度较高,市场空间也更大。而卓胜微的选择与众不同,将产品定位在业内认为门槛相对较低、技术比较成熟的Switch和LNA领域,当时团队的考虑是,PA等赛道已足够拥挤,做起来胜算并不大,同时射频开关和低噪声放大器领域也有真实的需求。

  但全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时间积累,而在转型积累过程中,老产品能贡献的收入越来越少,公司的经营负担逐渐加重。进入2011年,公司现金流愈发紧张,红杉中国等投资方的投资款基本烧光了,在没有获得新的融资的情况下,三位创始人以个人贷款的方式自筹资金给员工发工资,直到2012年获得新投资人的融资前,借了约1,000万维持公司继续运转。在最困难的这段时间中,三个联合创始人每个月只领8,000块钱的工资。

柳暗花明


  卓胜微在经营手机电视芯片的过程中,获得业界合作伙伴的推荐,曾得到三星关注。2011年4月获得与三星电子接触的机会,在2012年通过三星电子对供应商的考核后成为三星电子的合格供应商。

  转机出现在2012年。苹果推出的iPhone5大卖,预订了传统的射频芯片大厂英飞凌、Skyworks、Qorvo等的全部产能,并通过强势的供应链地位要求优先供应,进而导致全球射频芯片产能不足,影响了三星等安卓手机厂商的出货。

  而卓胜微2013年推出LNA芯片,采用成熟的CMOS工艺,台积电即可代工,绕过了模拟芯片通常需要找IDM进行一体化设计+生产的产业链格局,凭借几乎没有产能限制的CMOS工艺帮助三星解决了短期芯片供应不足的问题,自身也借此成功转型。

  但LNA、Switch的单价较低、单部手机中的价值量不高,在进入三星供应链供应射频前端产品后,2014年、2015年的收入仍分别仅有0.4亿/1.1亿,净利润均不足1,000万元,且三星占比分别约30%/40%,到2016年甚至达到75%以上,形成了对三星过强的依赖。

  直到2018年,通过了小米、vivo的认证后,卓胜微对三星的收入依赖才重新降回到50%以下;2018年底/2019年初随着公司产品进入华为供应链,同时国产手机厂商为追求性价比,大幅转向国内企业进行采购,卓胜微的客户结构终于彻底改善。

再攀高峰


  卓胜微历史上在境内外进行过多次融资,最后于2019年6月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IPO发行估值约35亿。截至IPO时点,卓胜微的产品仍以手机射频前端中较为低价值量的LNA、Switch为主,上市后由于赶上4G/5G手机替换周期、新客户导入窗口以及芯片领域国产替代的投资风向,市值迅速上升,2021年6月达到迄今为止市值最高点——超1,800亿。而近两年来,由于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供应链限制,卓胜微股价一路走跌,回落到2023年6月9日收盘的559亿。这也反映出卓胜微无论是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以及后续应对消费电子周期上都仍然脆弱,长期业务规模增长、盈利能力仍然存在风险,因此在创始团队带领下,卓胜微目前又处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过程中。

  卓胜微2019年IPO的募投项目说明中可以看到,除了对LNA等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升级,更多的是对PA、Filter等新产品线的拓展,以及基于此进行模组化产品销售的转型计划;2021年的再融资募投项目中进一步加大对Filter产品的研发投入。

  为了更好掌握PA、Filter产品性能,需要在材料端有更多积累,2021年开始公司经营模式由Fabless开始逐步转向Fab-Lite,采用垂直一体化经营和Fabless并行的方式,形成从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销售的完整生态链(IDM是芯片领域传统的设计、生产一体化模式;Fabless对应IDM将生产环节外包,即只参与芯片设计环节,由独立的Foundry进行生产;Fab-Lite 模式是由 IDM 模式演变而来的模式,指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通过委外方式进行,而对于部分关键产品的特殊工艺则由企业自主完成)。

  消费电子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卓胜微有新的顾虑,如模组产品解决方案尚未成熟、公司在Fab-Lite模式下资产运营仍需优化,而卓胜微也需要攀登新的高峰向资本市场证明这几位技术背景的企业家能够站上更大的舞台。

三位联合创始人的企业家精神


  卓胜微目前作为国产芯片龙头企业,上市前十年都过得非常艰难,起步项目经营惨淡,最艰难时候即为创始人举债支撑的2011年。十年前从创业的“死人堆”中爬出来,艰难转型。然而也是这样一家公司,转型成功后顺利上市,当年股票涨幅十多倍,两年股价30倍。是三位联合创始人,尤其是富有企业家精神的董事长许志翰,带领公司一步步走下来。此外,一飞冲天之后,公司市值又是过山车式的俯冲,目前仅有高点的不到1/3,是否能够在业绩、市值上再创辉煌,还要看这些企业家进一步的布局与谋划。

  观察总结卓胜微一路发展过程中,几位联合创始人的决策、合作与成长,可以明显看到他们身上企业家精神的显露与提升。在寻找新方向的过程中不盲从,选择射频前端芯片部件时,从少有人关注的LNA和Switch做起,没有按照多数人的想法做决策;在新工艺的研发过程中,虽然受到功率芯片通常由IDM整体设计生产、市面上少有成熟代工厂的限制,但独辟蹊径寻找新的工艺路线打开了新的供应链;在投资人不认可、不追加投资支持公司发展的时候,不仅自掏腰包甚至个人担负贷款以维持公司运行继续尝试。

  另外一点卓胜微与很多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卓胜微选择与培养员工的方式。卓胜微一直以来团队规模都并不大,2019年中上市时团队规模仍不到150人,很多岗位的面试与招聘过程三位创始人都会直接参与,他们更看重员工的发展潜力与主观意愿,一直强调希望通过对员工的在职培养、给员工设置锻炼的机会实现专业能力、职业发展的成长。这些员工在公司早期人员配置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更具备灵活性与主观能动性,也在后续公司高速成长、团队规模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很好的起到了节点支撑作用,保证了公司文化氛围的延续。

作者简介




刘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本科、应用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期间师从张维迎教授。2016年进入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完成多个A股、港股、美股IPO项目,深度支持卓胜微完成A股IPO的全过程。2020年加入鼎晖投资,目前任私募股权投资部副总裁,完成多起新能源、先进制造板块的交易,持续关注国内硬科技领域的领先公司与投资机会。



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

“辛庄课堂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BOOK




往期精彩文章张维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
王军官场随笔之三十五:菜农张社教创业史|李骥:我做投资的十点体会宋昌斌:吃派饭肖知兴:只有自组织才是真正的组织能力(下)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